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「师说」肖俊杰:医学研究就是要将所学所爱做

来源:医学信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09-10

【作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要】:他们 是三尺讲台上人们称之“先生”的人 他们 在乡村的土地上,关心粮食和蔬菜 在安静的实验室,研究生命和科学 在高强度的训练场,教授本领和技能 他们,有着对专业的极度热爱

他们

是三尺讲台上人们称之“先生”的人

他们

在乡村的土地上,关心粮食和蔬菜

在安静的实验室,研究生命和科学

在高强度的训练场,教授本领和技能

他们,有着对专业的极度热爱和师者的无私品质

传道受业解惑,在教育中,他们将动人的理想传递给后来者

今天,听师说

央广网北京9月9日消息(记者王启慧)一部讲述军医大学故事的电视剧《红十字方队》可能是很多“80后”的记忆。对于当时还在上中学的肖俊杰来说,这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,更直接影响了他的职业选择。

“救死扶伤的医生、爱国主义的情怀……”过去了近20年的时光,已经是上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的肖俊杰,还是脱口而出了对这部剧情节的最核心印象,而这两个核心印象也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个烙印。

热爱是做医学研究的第一动力

“抢救病人很重要,做医学研究也同样重要。”肖俊杰记得,SARS非典暴发时,人们每天都期盼着疫苗能被研发出来,也就在这时,肖俊杰对医学研究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。高考时,他坚定地以第一志愿报考同济大学医学系,随后又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的训练。毕业归国后,他放弃去企业的高薪职位,选择回到高校组建实验室,以更纯粹的方式做自己热爱的医学研究。

自此,教育和医学在肖俊杰的人生中产生了密不可分的交集。

在很多人眼中,学医周期长、医学知识晦涩难懂,做科学研究更是跟“艰苦”“寂寞”划了等号。可肖俊杰从不这样认为。“做医学研究需要研究者对医学抱有极大的热爱,如果你觉得苦觉得累,那就说明你不够热爱它。”

肖俊杰坚信,热爱是做科研的第一动力,也是一个优秀医学生必备的素质。“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心甘情愿地扎在实验室中做研究。”

在学生周秋莲印象中,肖俊杰总是背着双肩包。“他的包里随时能翻出文献和电脑,出差路上、出租车上、飞机上,他都能和我们谈课题。微信回得很快,有时候半夜发邮件,他都回复。”很拼,是学生们对肖俊杰最直观的评价。

“回国,是一定要回的。”

当时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,肖俊杰和夫人一起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读书。在哈佛,肖俊杰出色的表现让导师感到惊喜,并希望他能留在美国。但是肖俊杰夫妇态度很坚决:我们是一定要回国的。

“我哈佛的导师当时并不理解我的选择,他认为我在美国可以发展得很好,不明白我为什么一定要回国。”但在肖俊杰看来,没什么事情是在国内做不了而一定要在国外做的。如果问他为什么不留在美国,他会反问:为什么要留在国外呢?

2012年,肖俊杰回到上海大学开始独立组建心血管研究所。2013年,肖俊杰邀请哈佛导师来中国参观自己的实验室。“那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,看到我的实验室发展得很好,他‘惊呆了’!”从那以后,肖俊杰的哈佛导师会鼓励中国留学生回到中国发展,态度已经完全改变。

肖俊杰(一排中间)与团队学生在一起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
很多时候,老师的指引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未来。对此,肖俊杰深有体会。回国之初,肖俊杰同时接到了来自上海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工作邀请,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,上海大学提出让肖俊杰独立创建自己的实验室。“独立创建”是一个全新的开始,但也让刚刚29岁的肖俊杰犹豫了——是选择一个成熟的实验室,跟业内专家在一起共同学习、研究,还是选择从零开始,按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组建一个自己的实验室?

就在难以抉择时,导师陈义汉的一句话,让他决心鼓起勇气挑战自己。“如果你想自己组建一个实验室,这正是一个好机会,即使失败了,也可以重新再来。”这无形中也对肖俊杰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影响。

8年,肖俊杰带领组建的上海大学心血管研究所从最初的30平方米,扩展到280平方米。他带领团队“攻难关、解难题”,聚焦心力衰竭,独辟蹊径地从运动关键靶点的“一石三鸟”效应(促进心肌细胞健康肥大、增殖并对于凋亡具有抵抗)出发,探索新的防治心力衰竭的方法。如今,肖俊杰的心脏研究团队在国内外都小有名气。越来越多高校导师希望学生能去到肖俊杰的实验室学习。他的研究生吕东潮赴德国汉诺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研究工作在其所在的实验室中出类拔萃,国际同行对肖俊杰实验室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是青睐。

文章来源:《医学信息》 网址: http://www.yxxxbjb.cn/zonghexinwen/2020/0910/709.html

上一篇:慈溪悦尔医学美容医院赵天宇主任专业吗?专业
下一篇:医学“侦探”宿昆:欠儿子一句“抱歉”把荣誉